最近很多人在喊“普职分流取消了”,之所以有这句话流传,是因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还记得在今年2月23日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曾经说过: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所以坚持“普职分流”是非常必要的。
言犹在耳,怎么可能两个月不到就改口?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特意找来修订前后的职教法进行了对比,在修订之前,第十二条是这么写的:
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修订之后,对应的条款变为了第十四条,是这么写的:
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新旧条款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取消普职分流是一个伪命题。所有说这种话的人,都没有认真阅读文件,也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属于人云亦云。
所谓取消分流,指的是两条路合成一条路。但根据新的职教法,两条路仍然是泾渭分明,大道朝天各走一边。什么叫统筹推进,什么叫协调发展,你品,你仔细品。
关于普职分流,最可能的改革是:以后教育部或许不再强制规定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大致相同了,而是由各地自行分配,因为新修订的职教法中有因地制宜这个说法。
不可能所有初中毕业生都能考上普通高中,因为新职教法的第十五条特意强调说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是要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所以普通高中的录取人数肯定比初中毕业生少,在未来看得见的一段时间内,普职分流仍将存在。
或许有人会问:这一次的新职教法中,特别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这是不是意味着普职分流已经实质取消了?
我的回答是:大错特错。这并不是什么新政策,事实上,职业高中的学生一直都可以参加正常高考,也同样可以考985、211,只要分数够高就行。
而且,除了参加正常的高考,职高的学生还有第二条路是参加对口高考。对口高考只能报考指定的院校,通常是二本及以下层次的院校,专业也有限制。好处是对口高考的题目比较简单,录取率也不低。即便参加的是对口高考,进入大学后也可以考研进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对口高考通常在普通高考之前,一旦对口高考被录取,不管高考分数多高,都不可能被录取。
种种迹象表明,教育部目前非常希望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去年中考结束后,曾经有这样一幅宣传画:
不得不说,画这幅画的人绝对是天才,你看处于C位的那位同学,一脸自豪地宣称要去中职学校,同时还享受着旁边女同学崇拜的小眼神。
但是,画画的天才显然不接地气,因为当下家长们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成绩,目的就是上高中,上好高中。
大约3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也曾广受欢迎,比如中专。记得我中考以后,很多人问我,你既然考全市第一,为啥还要去上高中?因为在大约30年前,只有考不上中专的学生才会去读高中。
中国有些古话非常有道理,比如三十年河东转河西。30年前选择读中专的那批优秀初中毕业生,现在一定无比后悔。但在30年前,读中专是老百姓的首选项,因为国家分配工作,不到20岁就能吃上公家饭挣工资,要么进国企央企,要么进政府部门,最差也是到学校当老师。在当时的人看来,大学毕业和中专差不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区别。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世界公认为很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蓝领技术工人收入高,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甚至高过大学教授;二是外来移民多,大量来自东欧、南欧、土耳其、越南、印度的年轻人,为了移民选择就读职业院校。
90年代的中国历史和德国经验告诉我们:家长们不是瞧不起职业教育,而是担心职业教育没出路。
教员曾经说过: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高中和中职学校哪个好,家长们的心中自然有杆秤。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当孩子学习缺乏动力时,不妨多让孩子了解一下中职学校和工厂流水线的生活,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或许能有奇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