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今日起正式实行!它将会对职业教育未来产生什么影响?会改变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吗?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4月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职业教育法制定近26年来的首次修订。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强调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了三点:一是促进就业创业;二是建设「技能型社会」;三是明确职业教育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原本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走向两条不同的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
虽然当时的法律条文中也没有要求强制分流一半初中生不能读高中、大学,但过去二三十年的实际操作却告诉了大家真实情况。
远的不说,比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规定,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
过去是只有一半的孩子才能进高中,才能读大学,直接引发了一场席卷幼小初的教育内卷风暴。很多家长、孩子为了以后有参加高考能读大学的机会,拼尽了全力。
而今后中职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读本科。

新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设立实施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意味着在中学分流后,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也能有升学的渠道,并有可能获得本科学位,甚至是研究生学位。职教本科,职高升入本科的比例将大大增加。职教本科跟普通本科拥有同等地位,就业、入编、考公等待遇也将一样。
虽然并不是此前人们误解读的“取消普职分流”,而仅仅只是将“普职分流”变成了“普职协调发展”。非彻底取消或不再“分流”,是因为职教有一定程度的现实需求,而且在招生环节客观存在分流。
不过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都被认为“低人一等”,新的职业教育法,会改变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吗?
根据青年报的调查:

家长和学生普遍不接受普职分流的根本原因、普职分流的焦虑实际主要源自:一是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发展不足,尚未形成一定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过于看重文化课教学,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目前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文化课的占比很大,例如数学、语文、外语等,但职业教育更偏向于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侧重文化课教学本身就与职业教育的性质不符。如果采用语数外以外的其他课程来促进职校学生的发展,则可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特征,例如侧重行动导向的项目化学习,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课程理念忽视了学生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习得。学科课程侧重于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学生主要是围绕教科书进行知识的习得,但学科课程理念忽视了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习得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且一些固有思维将学科文化奉行为“精英文化”,进一步加大了与“大众文化”的割裂,而这与人们普遍轻视职业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实践教学缺乏职业目标性。目前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是对一些科学规律进行演示或验证,而不是真正地去解决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教学实验设备也并没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即便是在一些技能训练中,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也没有太多的联系,实践教学缺乏对工作过程知识的讲授。
二是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误解或偏见。虽然中职和普高是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但在“学历社会”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多数地区中职招生的录取分数低于普高,这就使得人们下意识地认为中职不如普高。例如,一些家长认为分数低的才会上中职,中职学校的学习风气很差。有的家长则认为中职的教学管理水平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其实这都是相对的,在大部分地区,办得好的中职与较差的普高相比,在教学管理和师资方面其实并无太大差距。

实际上,无论是普职分流也好,还是普职协调发展也好,在社会发展和人才选择的背景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且,从“普职分流”到“普职协调发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及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是在如今经济下行,制造业萎缩,实体经济遭遇重大挫折的大环境大前提下,不改变就业招聘学历歧视,不促进实业经济发展,不优化就业结构等情况,恐怕依然难以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2022年,大学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一千万,又遇裁员狂潮,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大学生都如此“毕业即失业”,更何论中高职毕业生?

在如今这个一般学历者自考专科、专科学历专升本、本科毕业考研考编热、硕博生“扎堆”报考公务员的形势下,该卷还是得卷!学历不断贬值,孩子们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算家长让孩子安心进入职业教育,毕业后,出路又在哪里?
评论0